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信息发布者:三农随影
    2017-04-27 19:42:21    来源:互联网   转载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阿伯罗 2017-04-18 08:26

    2500多年的邵阳古城,曾名宝庆,著名景点八处,美景如画,名贯古今,可惜现在诸多名胜难寻古迹,让人扼腕叹息!

    一、双清秋月

    双清秋月:位于双清路砥柱矶上,系由砥柱矶、高庙潭等自然景观和古寺庙、古亭阁、古碑刻等人文景观组成的综合性景区。因位于资江、邵水汇合处而得名“双清”。1956年辟为双清公园。砥柱矶是一座伸入资江中流略如半岛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耸,脚下的高庙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无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广巡抚顾嶙见其“当水之冲,甚奇特”,遂题名“砥柱矶”,并赋五律:“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唇,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 。双清公园与北塔公园隔江媲美,有诗赞曰: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故名“双清秋月”。

    现双清公园经过改造,焕发出新的韵味,朝暮霞光中,别有一番风味!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双清秋月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双清秋月现景图

    二、六岭春色

    “六岭”,分别为邵阳旧城内东南隅的天池、铁铸、望仙、六一、八角、鹿头六座山岭。天池山上有池,四时不涸,后人掘口引水,水不复出。铁铸山为古代冶铸地,山下有太平寺,相传为唐代仙人吕洞宾磨镜处。望仙山下有驻鹤祠,鹿头山下有白鹤观和饮鹤池,据传为吕洞宾遗迹。宋代在六岭顶上各建一亭,分别名为绣谷遐观亭、苍雪寒碧亭、楚望亭(又名望仙亭)、杏冈亭(又名六一亭)丹井亭、月池亭,后颓圮。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邵州知州刘保于旧址复建,并在六亭之间建镇边楼。

    六岭公园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渐遭破坏,如今只剩下一座抗战纪念碑了,确实可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六岭春色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六岭仅存的抗战纪念碑

    三、龙桥铁犀

    是以青龙桥和置于桥墩的铁犀为中心构成的景区。南宋理宗宝庆初郡守宋仲锡改木桥为石墩桥,并置铁犀于中墩上游,以镇水怪。为纪念遥领邵州防御使的赵昀嗣位为理宗皇帝,命名为“跃龙桥”。宋代灭亡之后改名为“青龙桥”。清乾隆间重修东关城楼,此桥位于东关下,亦称东关桥。1978年改名为东风桥。

    现复名青龙桥,是我市中心的一道核心景观,守望着邵阳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沧桑!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龙桥铁犀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龙桥铁犀修复中

    四、洛阳仙洞

    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

    “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据传,洞、井皆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故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

    如今,洛阳洞基本上已经成了城市建设开发的牺牲品,仅残存一点点痕迹了。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洛阳仙洞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洛阳洞景区不复存在

    五、桃洞流香

    桃花洞在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较大的喀斯特地貌现象。洞内景致奇特,“目顾左右,如水涡,如浪叠,如虎蹲,如夏云奇峰,如老冰垂注,盖石乳凝结也”。石室宏敞,土维摩数尊,或卧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顶有圆窦如镜,摄受日光。”,洞内有地下暗流。过去洞前多桃树,春天桃花盛开,瓣落水中,经洞内阴河,再由山后溪中流出,故称“桃洞流香”。清宝庆知府傅鸾祥著有《桃花洞》诗,桃花洞外有巨石伫立,根茎削瘦,略如蘑菰状烟云。宋景定甲子邵州郡守麋登书“古云根”三字刻于其上,而得名“云根石”。麋登还写了古篆“洞阳仙境”“桃洞流香”两额刻于洞口。

    现桃花洞景区保留较好,但是没有进一步开发和提升,略显沧桑。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桃洞流香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桃花洞现状图

    六、莲池古香

    莲池古香。爱莲池故址在城北路6号,即现在的市政府东北角。宋治平四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在此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充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据说,周子的传世名《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因之称为“爱莲池”。

    爱莲池毁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时期,现邵阳市政府于新行政中心北侧恢复建立了爱莲文化广场,也算是对莲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扬了。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莲池古香复原画作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爱莲文化广场

    七、山寺晓钟

    山寺晓钟景区故址在今昭陵西路,旧称东山。山顶之东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502-557),后城内太平巷之太平寺迁东山,两寺合并,为宝庆府聚僧讲经之地,称为太平兴国东山讲寺,简称东山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移县署钟楼之“景泰铜钟”于寺内。每当清晨,嘹亮的钟声远播于街巷闾里和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张同敞有《东山寺》诗:“古寺入风幽,村烟江水头。木疏钟磬落,人静雨花流,有客寻闲约,逢僧问静修。擎杯云到掌,醉为此山留。”宋代曾迁郡学于东山,著名学者周敦颐(濂溪先生)到这里讲学视察。为了纪念他的活动,明代在东山寺内建濂溪书院,是湖南最早的而又享有盛名的书院之一。清代著名学者邓湘皋长期担任过东山书院山长(即院长)。他是一个富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编印过《王船山遗书》、《宝庆府志》等多种典籍,他的《宝庆府志》有《岷藩录》一卷,对南明政权在邵阳的活动有详细记载。

    后书院改为粮库,逐渐颓废,曾经的美景只能留在如诗的画作里面了。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山寺晓钟复原画作

    八、佘湖雪霁

    景区位于双清区佘湖山。山势“高崖峻耸,不易攀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此山称“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时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离州治甚远,为便于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称佘湖庙,通称佘湖山。山顶有毗卢阁,民国时期,香火旺盛,山脚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声。岩上有台,台侧有石如悬,石下滴水时,附近群众视为雨兆。2006年,湖南省著名的道观玉清宫修建于此,为宫殿式六进九重院落,由牌坊、钟鼓楼、灵宫殿、圣帝殿、财神殿、慈航殿、吕祖殿、文昌殿、药王殿、藏经楼、大德堂、玉皇殿、三清殿、花园、斋堂、住宿丹房等组成,玉清宫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整个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宛若天宫,为不可多得的大型宫殿式道教宫观,被誉为“心愿人生的圣地”、“问道者的精神家园”,远近信徒到此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佘湖雪霁复原画作图

    曾经如画的宝庆八景

    佘湖山俯瞰玉清宫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