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那些正在消失的乡村民间手艺

    信息发布者:三农随影
    2017-07-27 11:17:06   转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国传统的以村庄为人们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进程冲破。人们纷纷涌进城市,一种商业的、工业的、集成化的城市生活渐渐取代原来带有乡村意味的生活。这种变化发生在人们的头脑和习惯中,反映在生活细节方面——民间技艺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在老年间,一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家串户,向人们兜售自己的手艺。有修补坏锅的、修补坏瓷碗的、爆爆米花的、剃头的、磨剪子的等等……各式各样,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这些行当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街头已经难寻其踪迹了。时代还在迅速发展,农村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补锅匠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补锅时要安放好连着风箱的小炉子,填入焦煤,在小坩埚内放几块碎铁片,拉上几手风箱,等待铁片融化。趁铁片尚未融化的间隙,清除铁锅上的烟垢。

        铁片融成铁水后,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补上去。补好了洞并未算完,还得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略加打磨,然后用细砂纸平整一遍,使之不妨碍锅铲的搅动,最后再抹上些黄泥浆,方才大功告成可以烧菜了!


    爆米花: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炸爆米,有用玉米粒,用大米做,只要听到砰的声音,就知道爆米花来了,于是就从家里舀上一些米屁颠屁颠的跑去了,那个时候都是排好长队的哦,看着爆爆米花的人在那里摇一个炉子,摇呀摇呀,然后就放到一边,那时也不知道他怎么弄一下,就听到砰的一声,就出来好多爆米花,就象变魔术一样,特别的好玩。现在要是听到这么大一声响,估计就是哪家煤气罐爆了.


    补鞋匠

        下图这位补鞋师傅在家乡小镇子上缝缝补补已经干了三十多年了,也算小有名气。本来他早已经让让儿子接替他的这份手艺,但儿子觉得这年头靠补鞋不能过日子了,选择出去大城市打工。



    老裁缝

        以前的时候,缝制服装,大多是个体独自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称“一手落”。对这以些缝制衣服为职业的人也称为“裁缝”。由于缝制服装的品种不同,又有中式裁缝、西式裁缝、本帮裁缝等区分,现在都是大型制衣厂了,分工明确、流水作业,现在农村家里有缝纫机的也不多了。


    吹糖人

        小时候能吃上这东西是最幸福的事情,吹糖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打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土坯砖墙

        打土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盖房子用的主要原料。因为土坯比较廉价,做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用土坯造的房子不易透风,保温性能比较好。土坯也不容易酥软,具有一定的坚固性。打土坯的关键环节是“打”,使用的工具有模子、铁锨、小石夯(一个人用的石夯)。方法是:先用铁锨将土拌均,堆放在一起备用;支好模子,并且在模子内撒放土灰,防止地质松软或者含水份较多而造成粘带;将模子内装满土,用脚荡平后,使用小石夯反复压结实,顺序是先从两头开始,最后是中间;最后是起模子,起模子后,将成块的土坯按预先选定的筑基,筑成土坯垄。


    弹棉花

        弹棉花啰,弹棉花,一斤谈成八两八……,还记得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吗?弹匠也称棉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传统的弹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的纤维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


    篾匠

        以前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长辈都会一点篾匠的活,估计现在7、8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年轻人一般都不会这些老工艺了。篾匠一般是将砍回来的整根竹子弄成许多薄薄的篾,然后编成各种各样的“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家庭用的工具。常用的有:扁担(挑东西用的)、凉席(夏天床上用的)、垫席(晒粮食用的)、提篮(装小物品用的)、筲箕(装菜用的)、撮箕(挑土用的)、箩筐(装粮食用的)、背篓(背东西用的)、筛子(去杂物用的)、簸箕(晒豆豆、去灰尘用的)、扇子(夏天扇风用的)等等。


    磨剪刀

        磨剪子与抢菜刀为同一种手艺,通常由一人完成。所需工具非常简单,一般只需两块磨石。艺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回打磨,让刀剪锋芒毕现。“抢菜刀”的“抢”是指刮掉菜刀表面的一层锈斑,再打磨菜刀,使之锋利。这种技艺看似简单,却需常年的经验积累才可胜任。刀口的软硬,打磨的程度,都十分讲究。好的艺人打磨过的刀剪长期使用依然锋利如初。


    纳鞋底

        最难忘记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泛指手工纳制的布鞋鞋底。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造就出驰名中外的“千层底”。到了现代都被塑胶和皮革代替了大部分。


    做秤杆

        制作过程虽然看似比较简单,但却是一件“斤斤计较”的事。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制作杆秤的工具——锯子、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钻子、墨斗,木匠所需的工具都不能少,遗憾的是现在快被电子称代替了。


    箍桶师傅

        九十年代,经常可以看到挑着一个担子的木匠走街串巷,然而,随着陶瓷卫生洁具的出现,使得木质的马桶、脚桶、澡桶等用品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


         能够回忆起来的老手艺还有很多,当我们走过这一段日子,回首往昔,再度重温这些行将消失的民间技艺时,既是对这些身怀绝艺手艺人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奏生活的一种眷恋。回忆这种手艺,品位这种手艺,收藏这种手艺在中国民间悄然成风。由此波及开来,形成社会对整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股热潮。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还见过这些民间技艺。现在当他们看到这些图片使他们勾起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同时一种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潜移默化的对他们进行一种熏陶和感染。


    网友评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